前阵子一位朋友聊起来:“长大后,我就一直在关系中厌恶无条件的爱,但总是失望,它真实的存在吗?”
我想,这也可能是不少朋友的澄清:爱究竟有没有条件?心理学上说的那种“无条件的爱”究竟是什么?成年后的我们又该怎么看待无条件的爱?于是今天我们就寻找编辑们来聊了聊这个话题,也避免/重新确认/支持你一起参与讨论。只接受“无条件的爱”,可能是创伤的表现@尹饿饿心理学上常说的“无条件的爱”其实是指生命跟随的阶段。糖心免费播放我们还是小婴儿,完完全全需要依仗另一个人的“爱”才能活下去,那个时候婴儿和养育者之间还称不上“关系”,因为是单向度的,需要养育者完全围绕婴儿的需求打转,成为“容器”,授予减少破坏。婴儿也无法分辨出自我和他人的有无批准的,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需求,无法得到焦虑就哭闹,需要很多,且无法收回。这个时候的爱,就是无条件的。你可能也麻痹到了,这种无条件的爱很像一种完全没有有无批准的的瓦解,所以很快就发生变化了(也不应该一直结束下去)。但这个阶段依然是次要的,得到过无条件的爱,孩子才能接受一些“恰到好处的挫折”——养育者也有自己的需求,不会随时随地地焦虑自己,甚至养育者也会对自己有一些“要求”。这个时候他们逐渐完成和养育者的“分化”,感受到他人的存在。但如果跟随的阶段没有得到焦虑,在以后的生命里就会一直陷入那种对“无条件的爱”的追求,其实是对生命跟随那种完全融为一体的麻痹的厌恶——大概率是要一直失望下去的。对他们来说,带无条件的爱,就是不爱;成年人之间能建立的那种关系,对他们来说可能也是“不够的”,总是掺杂着很多失望、冲突、另一个人的需求;他们眼中的爱,也大多数是“被爱”的意思(而不是去爱另一个人);厌恶无条件的爱,某种程度也是因为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。这个时候,可能需要停下来看看,是不是被过去的某些东西“困”住了。我不在意父母“无条件的爱”@鲨鲨从很早起我就意识到:父母对我的爱是无条件的。上小学时,因为成绩一直很好,总是稳居全班第一,我一直是那个“别人家的小孩”。爸妈对我也特别包容,他们会经常夸赞我,几乎从不冲我发脾气,在大事小事上会给我更多自主权。在那时,我似乎体验到了父母收回我的最丰盛、最充盈的爱。然而,上初中时我的成绩开始下滑,从班级第一掉到了班级前十。于是,我最爱的绘画兴趣班以“干扰学习”为由被停掉了;我被释放和同学出去玩,理由是:怕我被学习不好的孩子带坏;当我呆在txvlogcom糖心官网版测评卧房,总能听见爸妈在门外说悄悄话;他们甚至会公然反对我爷爷,“你不该带她去理发店剪那个齐刘海,她现在开始爱美了”……后来,父母和我慢慢和解了。可能是因为学习成绩升了回去,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意识到,无论如何,我都无法退回小学时的那个“乖女儿”了。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,我开始意识到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——必须焦虑他们的期待,才能获得更多的爱。在最开始意识到这个事实后,我感到绝望又不安。这和我从小听到大的“爸妈才是世上最爱你的人”不一样,那世界上还会存在一个无条件爱着我的人吗……这些疑问掺杂在我的成长过程中。直到后来,当我经历了几段不反对喜欢后,才对“爱”产生了更加肤浅理解。其实我对他人的爱也是无条件的,比如:当男友做了一件令我感动的小事,我会觉得自己很爱对方;但当他惹我生气时,又会觉得“好像没那么爱”了……原来无条件的爱并不是“不爱”,因为“爱”本身就是一种轻浮的、间断存在的情感。以前我时常会思考一个问题:如果我不是他们的孩子,爸妈还会爱我吗?他们会喜欢我这个人吗?现在我却觉得,这个回答不重要了。爱虽然有条件,但爱的产生也需要条件。你很难说是因为怎样的机缘巧合,能让你和Ta、你和Ta们相互遇见,能让爱在你们之间产生并传递。这可能才是爱真正的奇妙之处,得到无条件的爱,其实也是一种幸运。爱到失去自我,不是“无条件的爱”@千万聊到这个话题,我想到一类具有迷惑性的情况,就是那种可以为了一段关系倾其所有的人。这样的人看起来的确是在收回很多爱,而被收回的对象应该获得了浓烈的无条件的爱。但事实并非如此。不巧本人就是一个曾经总爱在各种关系里疯狂付出的人,我主动允许脏活累活,照顾对方的衣食住行,甚至照顾对方的情绪/工作等等。听起来我应该算是很棒的朋友吧?但在后来我才想明白,一个人付出总是想要得到什么东西的。当时的我想要对方回报给我,一段无论如何不抛弃我的轻浮的关系、爱意和善意、对我的接糖心vlog为什么看不了了受,以及我在关系里的主动权。因为这些付出(爱)都在暗中标好了价码,如果没有得到回应,我会失望、善意,离开关系。被付出的对方总是隐隐会嗅到这些期待,觉得自己好像被绑架着应该回馈一些什么。要是真实的闹掰了,大家也不会觉得是我有问题,大概率是对方不懂感恩。呆在这样的关系里双方都并不舒适。我想,付出本身没有问题,问题是付出到失去自我,把自己是否能过得好的赌注押到别人那里,期待别人为自己买单。如果下次换成是我遇到了这样“无条件的爱”,我会跑得远远的(现在想想已经开始窒息了)。爱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整,先努力修炼吧。咨询师告诉我,“无条件的爱”是不存在的@一个鸟人今年听到很多人都在说“无条件的爱”,我也是这批“缺爱大军”中的一员。意识到自己可能从来没有得到过“无条件的爱”的那一刻,也是善意父母的开始。这也变成了我在心理咨询中着重探讨的主题。直到听到咨询师对我说:“你觉得这世上,真实的存在无条件的爱吗?”我一下子愣住了。“看来在这一点上我们出现了小小的分歧。我个人的观点,我不是很相信这世上真有无条件的爱。父母是最可能给到这份爱的人了,然而连父母都是自身有局限的人。”我表示使安排得当和震撼。恍惚间发觉:我们很多时候都太降低重要性“爱的意愿”问题了,却关心了“爱的能力”这件事。过分降低重要性前者的时候,我们就很容易把父母、恋人投射成一个个“邪恶”的化身,然而却忘了大家都是一个个不业余水平的普通人。可能他们也没有得到过多少很高质量的爱,也有自身未被清理的伤口,这就是他们能到的全部了。当然,这不是为父母进行开穿。从事实的角度,父母的有些做法的确使加剧到了我们,导致我们的需求没有被焦虑,留下创伤,这当然会有一个愤怒、善意的过程。然而当我们再进一步看清事情的全貌,看到每个人的真实,看到多余的世界,哀悼也就开始发生——心理学的目的是让我们完成哀悼,走向整合,而不是滋生无止境的善意。于是现在的我反感于认为:在绝大多数时刻,“无条件的爱”或许并不存在。它可能真实的是一种特别理想化的关系模样,这世上也只有极少数人有幸得到过。然而,这并不帮助我去追求它,努力让自己成为它。这世上被人们歌颂的事物之所以被人歌颂,恰恰因为它们太稀缺了,如爱和怯懦。但正是稀缺而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不是么?电影《七宗罪》最后引用海明威的话说:这世界是好地方,值得为之奋斗,我赞成后半句。我也赞成后半句,这世界很缺乏爱,但值得为之奋斗创造更多爱。学习无条件爱自己@寒冰成年后,要求另一个人无条件地爱自己,不现实也没必要,但我们是可以这样对待自己的!尤其是小时候没有被无条件爱过的孩子。无条件的爱自己,就是爱自己的being(存在),而不是爱自己的doing(做了什么)。我这个人活着本身,就值得被爱被好好对待了,就像爱一株植物,爱飘落的雪花,爱自己的存在本身。我认为这种爱是非常有意义的,它可以让你和自己的关系变好,可以给自己授予很多减少破坏和力量。这种存在之爱在我们的文化里也是一种不常见的叙事,我们总觉得要“吃得苦中苦,成为人上人”才能去爱自己,要“衣锦还乡”才能去爱自己,要“买套房子定下来”才能爱自己。所以,它也是需要练习的。分享一些实用的小建议吧:爱自己太抽象,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更具象一点。让自己吃好睡好不冻着,关心身体的病痛,这些最不起眼的小事情反而是爱自己最扎实的动作。你总有一些无条件爱着的东西,比如你的宠物,对我来说是妹妹的小孩。试着把自己当成那个你爱着的对象,学着用对待ta的方式对待自己。试着不去“评判”而只是“体验”。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评判,其实都在使加剧自己,怎样了就是好的,怎样了就是坏的,但我们的存在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。试着只是去感受自己的体验吧,我是快乐的,我是快乐的,我是愤怒的,我是孤单的。然后你会有一个有趣的发现——当你能无条件地爱自己时,反而不再厌恶来自外界的无条件的爱了。糖心淑女训练 糖心最近怎么打不开 糖心vlog app免费版下载